1.专业基本情况
2015年,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设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于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2015年9月首次招生,招生人数38人。截至2023年9月30日,累计毕业生224名。
图1 学生参加专业实习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服务于水的开采、加工、输送、回收、再生回用以及可持续利用这一社会循环领域。面对以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为标志的水危机,以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为理念,解决给水排水行业的工艺技术及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图2 水的社会循环示意图
2.专业培养目标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与专业相关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胜任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多个领域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满足海绵城市、水生态和水质安全保障建设的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掌握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单位、市政和建筑施工企业、水和废水处理企业和各类工业企业、市政管理部门、科研开发和咨询机构及高等院校从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相关的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
3.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学科基础为土木工程、化学、生物学。
课程体系以水的采集、加工、输送、回收及再生回用这一社会循环领域为主线,各环节涉及的主要专业知识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取水工程、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各环节所需的仪器、设备、仪表等知识由水泵与水泵站、给排水仪表与控制、水工艺设备基础等课程承担,土建工程基础、水工程施工传授土建、施工知识与技能。专业基础为化学、生物学、力学、工程图学。学生通识类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由人文社科类、数学及自然科学、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等通选课、选修课、实践环节承担。
四年制本科学制4年,修满162学分方能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8学分,学科专业教育课程68学分,职业发展课程8学分,创新创业课程10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
图3 专业知识体系
4.师资概况
本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已基本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截至2023年9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1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77.7%),在读博士1人;5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留学、访学)(27.8%);双师型教师8人(44.4%)。
学院鼓励广大教师以工程实践和科研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5年来,专任教师发表科研论文36篇,获批省自然基金项目10项、省科技厅项目1项、市科技局项目1项、枣庄市社科联项目3项。
专任教师中以青年教师为主,35岁以下教师10人(55.6%),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专业教师多人次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教学新秀奖”、“优秀教学奖”、“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教学质量奖”、“思想品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5.学生竞赛获奖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专门设置了创新创业竞赛实验室,制定了《城建学院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奖励办法》。先后举办了测量技能大赛、CAD绘图技能比赛、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等课外活动,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且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生竞赛组织管理模式。自2015年以来,学生累计获批国家(省)级SRT项目18项、校级SRT项目14项,累计155人次参与项目研究。近年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挑战杯、CAD应用技能大赛、BIM应用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23项。
图4 代表性学生竞赛获奖证书
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专任教师主要科研项目均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近5年来指导学生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十余篇,获批专利十余项,累计83人次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基于教师科研项目,获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项。
图5 代表性学术论文
6.学生考研就业及发展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近5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其中考研率平均在35%以上)。
代表性就业单位有山东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建设集团、北控水务集团(贵州)、青岛荣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轨道交通、山东建工集团、枣庄北控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泰安市东方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水发设计(潍坊)有限公司、日照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均为给排水行业比较有实力的公司。
近5届毕业生平均考研率在35%以上,主要考研学校有太原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东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侨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扬州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实力较强的专业传统名校。
图6 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图7 历年考研率